因為談的多是澳洲境內的貿易與交通問題,與海天遙隔的紐西蘭沒有多大關係。
A圖的Y軸是指你覺得商品有幾分是屬於自己的,從1到7分。非想像擁有的條件下,參與者不是發呆1分鐘,而是需要好好觀察這兩項東西1分鐘。
因為有一半的參與者在電梯中所拿到的是熱水,另一半拿的是冰水一旦人們找出了這套方案,並且應用到每一個人身上,人類將走向永恆的幸福。比較敏感的讀者可能會察覺,這套「一元論」的價值體系,套用在政治制度上是非常容易走向極權專制的。後者則指那些受制於因果關係的自然界事件——所謂的因與果,不外乎兩個事件存在一種必然連結,亦即「凡X產生則Y必然伴隨而來」的定律般的關係。相反,你可能是變得更成熟了,不會再輕易相信一套將所有人都鑲嵌在一個共同的生存目的,亦必須接受理性引導的價值體系當中。
舉例來說,啟蒙運動的時代精神,是受到牛頓物理學的刺激,就其觀察到的天體運動賦予某些數學上的假說,利用一些極為簡單的運動定律成功地解說了地球與天體的廣泛現象,從而讓人們覺得,宇宙具有合理之單純性,甚至所有受造物都是依據一些有限且可為理性了解的法則所建構的實用機械。因此我們回到以撒.柏林的思想。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很高度的相關。
歷史氣溫變化曲線 (竺可楨,1973)。南宋詩人趙師秀,在 〈約客〉這首詩這樣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他的結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思路。(資料來源│王寳貫提供,圖說重製│歐柏昇、張語辰) 做研究好玩的就是,你以為是那樣,做出來的結果卻跟你想的是相反的。
你說,是家家雨、日日晴還是半晴陰?都有可能。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
進入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大氣科學系的前身),問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曉得。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除了以雲物理的研究聞名,也致力於歷史氣候的研究。那時,他看到中國大陸氣象學者竺可楨寫的一篇文章,談中國5000年氣候變遷。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
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在氣象上「斜壓性」強,容易造成「斜壓不穩定」此外,王寳貫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從古代詩文裡,也可看出東亞季風區的特性。王寳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不是真的比較糟,而是運氣不好。那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王寳貫有個暫時的解釋: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
) (資料來源│王寳貫,圖說重製│歐柏昇、張語辰)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做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可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天氣乾冷,也與戰爭的頻繁有關。
而且冬雷多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的邊界就相對南遷。這個資料庫即將上線,未來將造福許多領域的學者。
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如下圖所示: 王寳貫統計過去兩千年的冬雷次數,與溫度(竺可楨,1973)、降塵的關係。相反地,大家會說唐太宗很英明,但現在知道唐代氣候溫暖,因此唐代的盛世可能也與此氣候條件有關。創建「歷史氣象資料庫」 王寳貫幾年前回到中研院之後,展開了一個更龐大的計畫,把氣象相關的歷史記載,製作成資料庫。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除了以雲物理的研究聞名,也致力於歷史氣候的研究。例如想要了解古代社會的動亂是否與氣候有關,或想了解疾病的發生與氣候、環境背景的關係,都可以利用這套系統。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
(此圖資料以年份為準,左側朝代為輔助說明之標示,故部分年份與朝代年代會有些許差異。進入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大氣科學系的前身),問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曉得。
他從古代文獻中尋找線索,了解過去的氣候變遷,也發現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於是,他動身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多功夫,把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
明清颱風與今日大不同,因為明末是「小冰期」 王寳貫還曾經依颱風登陸站點,統計過明末清初的颱風路徑。魏復古看了上萬片甲骨,蒐集具有天氣紀錄的卜辭。
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其中有條曲線,是利用古代文獻中「物候」現象的資料,拼湊出的中國歷史上氣溫演變曲線。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而且那個關係還好得很。他的結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思路。
南宋詩人趙師秀,在 〈約客〉這首詩這樣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於是,《史記》這些書,他在小學就已經讀過了。
他發現,當時的颱風幾乎都停留在廣東沿海一帶,不會北上到福建、浙江。(資料來源│王寳貫提供,圖說重製│歐柏昇、張語辰) 做研究好玩的就是,你以為是那樣,做出來的結果卻跟你想的是相反的。
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在氣象上「斜壓性」強,容易造成「斜壓不穩定」。
斜壓不穩定,容易造成強的對流,比較有可能造成雷雨。歷史氣溫變化曲線 (竺可楨,1973)。冬雷多的時候,戰爭就比較多。王寳貫曾與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合作,當時那位學者在加拿大工作,統計了歷代戰爭的次數。
其中一項有趣的推論是這樣的——現在中國北方冬天不太會下雨,然而商代的卜辭中,冬天仍然常問未來幾天會不會下雨,這表示商代的氣候應比現在暖濕。除此之外,魏復古還從打仗的季節,推出乾季、雨季的時間,因為下大雨的時候並不適合打仗。
」看了這首,卻會以為黃梅天氣應該都很好。物候現象,例如燕子的來去、河水是否結冰。
他說,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古書,「他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都是我在幫他看。王寳貫期待歷史氣候與地理資料庫完成後,可以更容易做統計研究,鑑古推今,探究氣候與環境的變遷。